EdTech Thinking #24 - 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具体是指什么?
美国的教育机构在购买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厂商是否能提供其产品有效的证据、Kahoot 收到17亿美元的收购报价、不能将技术跟工具和科技划等号、考试成绩不好就要被标记成“差生”吗?以及其他内容。
▎文章
1、2023年大学教育科技初创企业状况
https://transcend.substack.com/p/2023-state-of-university-edtech
文章很好的介绍了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市场的情况,具体包括:
规模——20-21学年,每年花费6710亿美元,但这些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会用在教育技术产品和服务上,更多花在工资、研究、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私立大学的招生)等。
细分领域——招生录取、学术内容与评估、学习管理系统和技术提供商(视频会议或其他学习工具)、职业发展、创收(帮助大学销售在线课程之类)等。
可能的机会——心理健康支持、无障碍支持和残疾人服务、评估完整性(监考、剽窃检测)等。
困难——每个机构都有不同的决策者:有时是院长,有时是教授,也有行政人员或领导。这增加了销售复杂度。
建议——作者建议企业要跟大学管理人员说同一种“语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在“颠覆与尊重传统”之间找到平衡,即使这种传统需要改进。
2、为什么教育技术供应商 "必须 "证明其产品有效?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23-05-02-why-it-s-imperative-that-edtech-providers-prove-their-products-work
美国的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ESSA) 鼓励各州和地方教育机构在学校使用教育技术时优先考虑基于证据的决策。为了支持教育机构决策者更好的实施此建议,美国教育部制定了一个证据工具包,包括四页 pdf(代表4个不同级别的证据:1、强力的证据,2、中等的证据,3、有前景的证据,4、证明理由) 和系列博客文章。
简单说就是,学校在决定购买教育技术产品前,要看看产品达成了这四级证据中的哪一级。第4级最容易达成——产品厂商只需提供产品背后的逻辑模型或行动理论,并表示自己将计划研究产品的实际效果即可。不过从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目前市场上存在11000多种教育技术产品,其中被 K12 学校使用最多的100种教育技术产品仅有26种获得 ESSA 认证(其中17个获得入门级——4级)。
3、通过 AI 和 ChatGPT 更新 OER 教科书
https://adamcroom.com/2023/07/updating-an-oer-textbook-via-ai-and-chatgpt/
作者开设了一门广告学导论课程,但他使用的开放式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教科书已过时,现正在使用 ChatGPT 来辅助改写教科书中过时的内容。文章记录了此过程,不过目前只是对第二章内容做了更新,这是地址。
4、金融巨头高盛、乐高等提出对游戏化在线学习平台 Kahoot 的17亿美元收购报价
https://techcrunch.com/2023/07/14/kahoot-acquired/
Kahoot 的背后逻辑在于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吸引学习者参与,只要参与了,学习自然会发生。所谓游戏化学习,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一套测试题,并规定用时最短且正确率最高的人能够获得奖励。如果在此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对听觉(紧凑感的音乐)、视觉(大色块、图片)、操控感(需自己拖拽词语填空、拼图等)等感官刺激元素,就更能吸引学习者参与进来。我想教师大多会喜欢 Kahoot 这样的课堂工具,因为其能有效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5、高校在招生中应该使用 AI 吗?
https://www.highereddive.com/news/ai-admissions-ethics-college-university-higher-ed/686588/
机器可以正确评估一个人是否是学校或者企业所需要的吗?个人认为人类面试官相较于机器面试官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决策,但这对于面试者也可能造成不公平问题。而机器面试官在于能够快速且全面分析面试者的过往经历,从中找出匹配项,但也不能说就一定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我觉得大体趋势还是会在招生或招聘环节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只是前期更多是起到辅助筛选的作用。此外,我认为这种产品应该也可以对个人用户提供类似的功能来帮助他们判断合适的学校或企业,并帮助他们分析面试过程和结果。
▎话题
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具体是指什么?
前言
不知大家是否会好奇自己所参与制作的教育技术产品(如学习管理系统、虚拟教室等等)究竟是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它应有作用或者为何没有效果?当然,这里的作用主要指的是促进教育或学习目标的作用。
正好找到一本介绍相关内容的书籍:《How Education Works 》。在这期的分享中,我将从“教育技术”中的“技术”这个概念开始,向大家阐释一些相关的内容。
技术
想象一根从树上掉下来的树枝,就像这样:
很普通的一根树枝,我们能称其为是一种技术吗?似乎很难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如果这样的树枝也是技术的话,那我们身边的几乎所有东西都是一种技术,要真是如此,“技术”这个词也就没有任何用处和价值了——因为它的含义太过广泛和模糊,不能准确描述我们想表达的具体含义。
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用这根树枝:
撑帐篷
帮助行走不便的人
在沙子上涂鸦
抵御野兽袭击
指方向
敲打别人
挠背
测量窗户
那么,这根树枝现在是一项技术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似乎又有些奇怪,因为树枝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然而,在上述对树枝具体用途的想象中,我们确实在描述一些技术。这些技术被这样命名:支撑物、武器、拐杖、尺子、指示器、划线器。技术不是树枝,但树枝在这每一项技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技术”这一概念,过于抽象,并未有一个明确定义。可能我们现在更多会认为技术就是关于物理设备、电子产品或各种人工制品的。在这本书中,作者将“技术”定义为“组织东西去做事情”。其中的“东西”可以是任何东西:真实的、想象的、物理的、概念的、虚拟的、超自然的,或者其他。看起来依然很抽象,不过我们可以用树枝这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个定义。
如果将树枝作为拐杖来使用时:是一种技术,因为我们组织(选择,判断是否结实,确定长度是否合适,根据情况调整手的位置等)了一个东西(树枝)来做事情(帮助我们行走)。将树枝作为武器时:也是一种技术,这种情况下,我们组织(使用树枝的过程和结果)了树枝(东西)来进行防守或者进攻(做事情)。
总的来说,树枝本身不是技术,我们用它来实现某种目的的方式才是技术。这样的观点可能比较难以接受,因为我们通常对“技术”这个词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或者至少对它的意思有些了解。这可能会引起对理解后续内容的混淆。
一些容易混为一谈的概念
技术与科技
"“科技”是一个更精确的术语,通常指技术的子集,包括设备、小玩意、小工具和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然而,教育涉及到的是技术,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习评估等“东西”,都是教育工作者用来达成教育目标的技术,而并不只是科技。
不仅仅是工具
技术很容易跟工具混为一谈,但两者并不相同。首先,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可以被轻易地称为工具。例如,我们很自然地把笔描述为工具,但是我们用笔写字的纸,尽管明显是一种技术(我们用纸来达到记录信息的目的),却不常被描述为工具(通常会说“用笔这个工具在纸上写字”,而非“用纸作为工具来写字”)。我们用笔和纸一起做的事情,如写作和绘画,也都是技术,但通常不被描述为工具。
工具并不一定是实体化的: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概念、数学或理论工具来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尽管许多工具本身就是技术,但有些工具并非如此:棍棒和石头也可以是工具。所有工具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与工具使用者(有时是特定的工具使用者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使用它们来达到某种进一步的目的。无论这些工具本身是否可以被视为技术,但使用它们所做的事情几乎无一例外都被视为技术。
技术的目的
螺丝刀的设计者可能希望它用于拧螺丝,但工具的所有者可能会将它用于许多其他用途,而这些用途原则上是无法事先完全知晓的。虽然这不是工具创造者的意图,但使用者仍然有意图。当使用该工具撬开油漆罐盖或用作临时凶器时,所有者实际上成为了另一种技术的设计者(或者,如果是复制现有用途,则是使用者)。这里有一个更广泛的背景和感知问题在起作用:一项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它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即使从表面上看两者的工作方式是一样的。事实上,"狗可能会听到交响乐,但它不会听到主人听到的东西”。
这好比我们设计了一个学习管理系统,预期目的是希望它能够在教育环境中用于追踪、报告和交付电子课程,设想老师们使用它布置作业、发布成绩和资源,学生们则使用它提交作业和查看他们的学习进度。但用户可能会利用系统中的一些功能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可能会将其作为一个社交平台,鼓励学生在论坛上交流思想和问题。或者把它当成一个文件存储、传输平台。
技术的副作用
即使技术确实有效,但几乎每项技术都会产生不必要的、往往是有害的副作用。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正如奥尔森所指出的,"系统中某一部分的负熵会在其他地方产生熵"。每次我们创造秩序的同时,也在创造无序。波兹曼认为,技术变革是 "浮士德式的交易。新技术带来的每一个优势,总会带来相应的劣势"。"较成熟的技术已经存在了足够长的时间,人们已经开发出相应的技术来克服它们的许多副作用。然而,这些技术除了能在短期内解决一些尚未完全奏效的问题外,还会反过来引发新的问题,形成一个不断升级、无休止、自我强化的连环效应。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正如杜博斯所说,"发展反技术来纠正技术创新不断造成的新损害,是一种绝望的政策"。
以学习管理系统(LMS)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改变,比如方便了远程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等等。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副作用。
例如,一些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对新技术感到困惑或不适应,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此外,学习管理系统也可能加大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设备和网络条件来使用这些系统。同时,学习管理系统的广泛使用也可能引发一些数据隐私和安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需要开发新的技术或方法,比如提供更好的技术培训,改进学习管理系统的用户体验,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等。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可能又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增加了教育成本,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等。
因此,这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我们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可能又引发了新的问题。
技术是集合体
一个轮子可以减少摩擦的现象意味着它可以被利用在抽屉上,使得抽屉更容易地滑出和滑入。个人电脑可以显示图像的现象意味着它可以被用来向学习者展示视觉信息,进而利用我们对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解这样的现象,来实现更有效的学习。当我们有意使用这些现象来达成某种目标时,我们创建的技术可能部分或全部由其他技术组成。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集合体,往往是相互构成的。
书中引用了一个这样的总结:“一项技术由构成技术的构成要素组成,这些构成要素又由进一步构成技术的构成要素组成,这些构成要素又由进一步构成技术的构成要素组成,这种模式一直重复到基础级别的元素组件。换句话说,技术具有递归结构。他们由一层层的技术组成,一直到基础部分。”
如果再回头来看树枝的例子:树上掉下的树枝不是技术,它只是一根树枝。但是,如果有人捡起它,并用它去够树上的苹果,它就变成了一个工具,这个工具通过一种方法(组织)和一种技巧(手的灵巧和运动模式)组装起来,以达成一个目标(得到苹果)。树枝的使用者利用树枝的长度、刚度、易于操作、锐度等现象,以及当树枝戳到苹果时苹果会掉落的特性,用一些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过程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力度去撞击苹果等),以实现一个可能在没有这种或其他技术集合(徒手够不着或者没有梯子以及其它抓取工具)的情况下无法实现的目标:得到一个苹果。相反,如果随后将树枝做成火把,或用它指向白板上的一幅图片,那么它就完全不是同一种技术的一部分,因为树枝的不同现象被组织起来用于不同的目的,与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组装在一起。
最后
读到这里,希望大家还认识“技术”这两个字。。
这期分享的其实只有此书一章的内容,而且我只是摘取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来介绍。对于开篇提到的问题“教育技术产品(如学习管理系统、虚拟教室等)是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或者为何无法有效运用?”我们需要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才能找到更清晰的答案。当然,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自行阅读。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较为抽象,部分观点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不过 ChatGPT 在帮助我理解这些内容上起到了很大作用,翻译效果也相当好,强烈推荐大家使用。要是不知道怎么注册,这里有 lei.shi@eeoa.com 制作的教程。
参考资料:
ChatGPT July 20 Version,GPT-4.5,https://chat.openai.com/
▎教育之美
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词典里,不允许出现“差生”
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词典当中,不允许出现这样一个词汇叫“差生”。如果出现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人,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是有教无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
评论里有不少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不同观点,认为UP主的观点过于理想。按我对视频内容的理解,觉得其主要是想让所谓的“差生”(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不要受到这种外部评价标准带来的影响,而是应该要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但我估计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自己做到这点,不过我认为如果有中小学教师看到这个视频,也许可以有个类似这样的思考——我现在眼中所谓的“差生”,是真的差吗?评价标准是谁定的?我自己的这种想法完全来自于我吗?是受什么影响产生的?保持这种意识的好处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己对这些所谓的“差生”产生偏见,从而减少可能会对这些“差生”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尽管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难以始终持有这种公正的态度,但这个视频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
此外,评论中还有许多对当今教育问题的讨论,推荐感兴趣的读者看看,相信能从中发现一些可以通过教育技术产品解决的问题。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V4y1B7Vs
👋🏻 觉得本期有收获?
请将此链接分享给你朋友:https://etthinking.substack.com/
Copyright 2023 EdTech Thinking Contact: octo@eeoa.com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