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ech Thinking #2 - 学生信息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SIS)发展史
封面图
在查找 SIS 与其它系统如何做数据互通的资料中,发现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一个 PPT 里的一页),该图将一所学校涉及的信息系统划分为了行政应用、学习应用、学习社区等类别。
学生信息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SIS)发展史
定义
学生信息系统(SIS)属于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的一个种类,信息系统种类繁多,例如:交易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办公信息系统等。对大多数信息系统至关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这些技术通常是为了使人类能够完成人脑不适合的任务,例如:处理大量的信息,进行复杂的计算,以及控制许多同时进行的过程。
顾名思义,学生信息系统是一个针对学生信息进行存储、传输、检索、处理和显示的信息系统。而学生信息通常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长信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产生的数据、学生在校行为纪律情况等。当这些信息被录入进系统后,就能够利用学生信息来安排学生日程、产出各种报告、评估其学习进度等,同时,也就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发生的相关信息供校外有需要的人查看,比如家长。
看到一篇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待学校顾客是谁的文章,给了我一些启发。文章提到,从学校整体运作这一流程来看,学校是生产者,毕业生是学校所生产的产品,而社会企业是花钱购买产品的顾客。学校要想办法不能让产品滞销,提升产品合格率降低不良产品率。那么 SIS 可以认为是学校用来管理产品(学生)从加工到生产过程的信息系统,其区别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或财务管理等系统。另外我想,SIS 也有可能对顾客提供一个产品详情查看的功能,相信能够对想要购买产品的顾客提供更多参考。
历史
起源
对于要较好理解一个事物,我首先想找到它的发展历史来加强理解,对于 SIS,惊喜的是发现也有人在找这方面资料,虽然并没有一个确切答案。那么世界上第一个学生信息系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又是什么人制作的?
我相信学校天然就有记录学生信息的需求,例如学生档案,只不过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人们主要用纸记录信息。不过在信息系统的历史中可以发现,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有过利用打孔卡来建立信息系统的经历,但对于是否有学校利用其来搭建学生信息系统就不得而知,如果有的话,相信会是最早的学生信息系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它来对大量信息进行计算、统计,不过这段时期还是大型计算机,大学相对于K12学校更有可能拥有一台大型计算机,因此,也有说最早的基于电脑的学生信息系统出现在大学,此时的计算机程序通常由学校自己开发。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个人电脑的引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快速和方便地访问、输入和修改学生信息的可能性。据资料显示,90年代是计算机进入美国公立学校的“推动”年代,起初,个人电脑主要用于教学,但到1996-97年,各区已增加了50万台电脑用于管理。不过那时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操作系统的客户端程序,直到浏览器和互联网的引入。
随着互联网在学区的普及,基于浏览器的信息系统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使其称为该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大多数现有的商业 SIS 都是在该阶段被推出,在 K12 领域,最早的商业 SIS 是 SASI(Schools Administrative Student Information),诞生于1990年左右,其后是 Aeries 于1995年开始,PowerSchool 和 Infinite Campus 的第一个版本于1997年首次推出。
功能演变
SIS 通常具备的功能:跟踪学生出勤情况、形成课表、记录学生学业成绩以及过程评分、生成报告和管理其他与学生相关的数据需求等。但这些功能又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SIS 的本质就是对学校里有关学生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理论而言,一个数据库就能做到学生信息的管理,我想以此为基础,来思考 SIS 功能的发展变化。
当一个数据库里有了学生的部分数据后,我想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哪些人关注学生信息?也就是给哪些人用学生信息系统的问题。我相信,不同身份的用户对 SIS 所期望的功能也有所不同,而 SIS 主要给这几类用户使用:老师、学生、家长、其他管理人员。
既然有不同身份的用户需要使用,就不能再仅仅是一个数据库,至少需要让这些非专业人员也具备操作学生数据的能力。SIS 一开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的 CS 架构,后来的基本都转变成了浏览器和服务器的 BS 架构,不过还存在一些老系统并未改变。
从老师视角来看,首先,老师自然是关注学生的,除了要记住学生基本信息,还需关注学生成长。而学生成长所涉及的数据,更多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所产生,例如:成绩变化、行为纪律、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如果没有学生信息系统,老师可能仅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记录保存,以便后续查看变化。而对于其它数据,要让老师也做记录存储,需要看其是否能有足够大价值,因为这是一项比较耗费精力的工作,老师必然会对其做出取舍。而有了计算机系统来辅助处理数据后,老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也有了记录学生更多相关数据的需求,不过就部分资料来看,数据录入到 SIS 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要想信息系统产生帮助人们决策的价值,丰富数据维度是有必要的,而数据录入采集的工作如果要耗费过多精力,最后大概率也不会有一个多么理想的结果。所以自动化是一个自然要满足的需求,但要想将学生在教学活动产生的数据自动收集起来,最简单的做法是让这些活动就在信息系统中发生,我想,有些 SIS 存在部分 LMS(学习管理系统) 的功能,可能出于这点考虑。其次,SIS 也会跟学校里的其它软件或硬件系统做对接,例如 LMS、考试系统、基于硬件的考勤系统等,这都是为了能够自动收集学生所产生的数据。
学生视角下,学生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的日程安排是怎样的,例如:自己的课程安排、课外活动日期等。还是先假设没有 SIS 的情况,那么学生可能是通过老师发的纸质课表以及一些口头说明来获知这些信息。对一个 SIS 而言,这些当然是跟学生非常相关的信息,只不过这种数据可能不是学生自己产生,而是被别人安排后形成的信息,要想学生能够在 SIS 上查看到自己关注的这部分信息,所以需要提供能为学生安排日程的功能,无论是由其他人还是自己来安排。这篇文章还提到,学生每天使用 PowerSchool 的次数超过了 Facebook、Twitter 或 Instagram,他们在 SIS 中主要查看成绩、课堂作业和出勤情况。
作为家长而言,他们关注学生什么信息呢?在没有 SIS 的情况下,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需要对孩子表达关注么?在多数 SIS 资料中,都着重提到了家长参与这一特征。美国颁布了一个名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 NCLB)法案,其中规定了家长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对家长使用学校的 SIS 起到了推进作用,同时,家长的关注。家长主要关注学生的出勤情况、成绩单、学情报告等方面信息,如果没有 SIS 这种系统,家长有时从孩子或老师口中得知,也会主动联系老师了解情况,但这对老师而言也是一项耗费其精力的工作,如果家长能直接从 SIS 中获取他们想了解的信息,也是起到了给老师减轻负担的作用。
而对于学校、校区以及教育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角色来讲,这类用户会对 SIS 提出更加细致的学生数据记录要求,以便得到他们所需的统计报告信息,如:学生纪律、学生自选学科信息等,当然,还会有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数据互通要求。
总的来说,我认为 SIS 是以学生信息为中心,一步步将学校原本就围绕学生在做的工作转移到这个计算机系统中,以达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升学校运作效率等目的。
资源/工具/项目/文章
免费的在线课程,虽然该课程目标是为了给没有教过在线课的老师普及在线课的基本知识而用,但我觉得这对做在线教育信息产品的团队也会有一定参考价值。
Dynabook 起源于 Alan Kay 的一个想法——适合所有年龄段儿童的个人电脑,诞生在1968年。我想,这可能是最早想到利用硬件设备+互联网以及教学软件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作用于教学的场景。
Genius Brands 公司打算在3月份正式推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儿童系列片 Kidaverse Fast Facts,不知能做到什么程度,拭目以待。
文章作者有一个观点是我比较认同的,他说:现在的教育技术主要以老师的工作更加自动化为目标,直到最终可能出现 AI 老师来代替人类老师,他说这种趋势会造成低收入地区的学生与其它地区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但如果未来的教育技术是往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方向发展,则这种有害的、持续的差距将会缩小。
连接主义(或联通主义)的发起人之一,编写的一篇回应质疑的文章。其中,他对于“人是如何学会阅读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方法来回答:一方面是看大脑之外发生了什么:导致人学会阅读的社会条件、活动、事件等。另一方面是大脑内部发生的变化:人类的神经网络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壮大,以至最终被描述为“能够阅读”。
以故事为中心的课程(Story-Centered Curriculum,SCC)
一家通过设计以故事为中心的课程,来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培训计划的公司。以故事为中心的课程(SCC)背后的想法是,一个好的课程应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学生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的故事,这些角色应该是在这样的故事中通常会出现的角色,课程的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做某事。我认为上这种课会很有意思,会让学生体会到在玩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感觉。
教育之美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吗?那人才的含义又是什么?学会生活算不算呢?
我觉得算。人是社会性的,我们只有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活,才有机会去发展更高阶的能力。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这个世界获取信息,并刷新着对它的认知。许多时候学习并不是刻意为之,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
打工仔小张最近火了,教别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常识”,如何坐公交,如何坐高铁,如何去吃海底捞……
下面我贴了一期她的视频,建议你也看看,视频和文字感受会不一样。我一开始是看的文字,联想自己“露怯的第一次”,仿佛有了感同身受,但感触不深。第二天在别的地方无意点开了视频,耐着性子看了前半段,但没想到后面真得被她打动了。一个真实的可爱的人,一点也不居高临下。她小心翼翼带着“我”历险,探索各种细节,小知识、小技巧频出。我终于不会露怯,生活没有困住我,我可以开始享受这些便利。
老师不只是在校园里,生活中到处都是。谢谢小张老师!
@DoMoshin: 关注很久的一个博主,前段时间出了一个《如何如何》系列,一下子涨粉近百万。 而这个系列,教的内容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常识,即: 《如何坐公交车》 《如何坐地铁》 《如何坐高铁》 《如何看电影》 《如何去吃海底捞》 《如何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 当我刷到的时候震惊这也要教后点开评论区,发现自己也成了那个“何不食肉糜”的高傲的“城市人”。[老师好][老师好][老师好]
更新: dy ID:打工仔小张
@蓝淋with蓝小咩:想起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从没去过麦当劳,不敢独自前往,于是用请我吃一顿的酬劳让我带他去。每件对你而言轻车熟路的事情,都可能是别人露怯的第一次。
👋🏻 觉得本期有收获?
转发给朋友看看或推荐好友订阅
Copyright 2023 EdTech Thinking Contact: octo@eeoa.com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