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Async is hard":增强异步学习环境中的交互性
https://educational-innovation.sydney.edu.au/teaching@sydney/async-is-hard-enhancing-interaction-in-asynchronous-learning-environments/
异步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来安排学习时间,不必与其他学生同步进行。在与教师的交流上也不再局限于实时的对话,还可以根据邮件、论坛、评论留言等方式进行,允许双方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反馈。这种学习方式通常适合那些因地理位置、时间冲突(例如还需要工作)而无法参加传统课堂的人。
异步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便利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存在缺乏与其他学生、教师以及内容互动等问题,因此容易让学习者产生一种孤立感,一旦过程中遭遇阻力或迟迟得不到反馈,很可能就会中断学习。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来提升异步学习体验:
激励性内容:通过高质量、有趣、好玩、真实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当学生发现内容具有吸引力时,他们就更有可能深入钻研、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
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的存在
创造互动:利用互动性强的学习工具,例如:H5P、Padlet、Miro、协同文档(如 Google docs)、讨论板等等。
2、研究显示,同步的脑电波预示着学习效果
https://www.nyu.edu/about/news-publications/news/2023/april/in-sync-brainwaves-predict-learning--study-shows-.html
一项新研究显示,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脑电波同步时学习效果更好。这项研究需要学生和老师戴个能测量脑电波的设备:
研究人员发现,当学生在听讲座时,他们的脑电波彼此之间开始同步。而且,研究人员观察到这种“脑对脑同步”现象——即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脑电波与其他学生和老师的脑电波之间的相似活动模式。关键的是,那些与同伴和老师的脑活动更同步的学生学得更好——如在讲座后的测试成绩中表现得更高。事实上,研究人员能够根据学生在讲座对应每个问题的时刻脑电波的同步程度有效预测学生会正确回答哪些测试问题。
我对这个结论感到好奇,不过还没能读到他们的论文,但文章有一句话算是简单解释了为什么发生同步现象时才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情况。
个人理解的是,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是关键,例如,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通过不断解释和澄清,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同样,在向教师提问,教师给予解答和反馈,学生再复述自己的理解,也会达成有效学习。
3、教育中的15种学习理论(完整总结)
https://www.educationcorner.com/learning-theories-in-education/
学习理论研究的是学习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教师具体该怎么教学生,基本都会运用学习理论中的方法。此外,并不存在某一学习理论一定比别的理论更好的情况,而是在实际教学时需要灵活运用。虽然有多种学习理论,但它们通常处在这三大模式之下: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这篇文章对这三大模式以及15种学习理论都做了简要描述,推荐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4、聊天许可
https://altc.alt.ac.uk/blog/2023/06/permission-to-chat/
作者就在线学习场景下与学习者一对一对话或小组讨论不如传统面对面环境中那样自然地参与为出发点,思考了该如何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如 Zoom)内置的聊天功能来促进这样的交流。作者认为有些学习者会倾向于使用聊天工具,而有些可能不太愿意参与,可能是因为他们:
害羞,怕输入有误(标点符号或语法错误)
不清楚是不是学习者该使用的
不知道在哪里使用
担心自己的聊天内容中没有价值,或者怕自己说出的观点以及答案是不正确的
为此,作者提出教育者要向所有学习者充分解释如何使用聊天功能以及明确指出这是为学习者提供的空间等建议来缓解上述问题。
5、在卫生专业教育中使用电子档案展示能力和提高就业能力: 范围综述
https://ojs.deakin.edu.au/index.php/jtlge/article/view/1704
电子档案(ePortfolio)存储了学习者的所有成就(知识、技能、作品等),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其提供了更灵活、更现代化的解决方案: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允许学生、教育者和雇主在任何具有互联网连接的设备上查看内容。毕业后仍可访问,有助于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
支持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格式,使学生能够以多种方式展示其能力和成就。还可以包括交互元素,如链接和嵌入式内容。
可以作为学习和反思的动态工具,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和目标不断更新和调整其内容。支持独立和自主学习的目标设定。
可以与潜在雇主分享自己的电子档案。
不过这篇论文的结论显示电子档案目前并没有在就业方面带来多大帮助,主要原因是雇主对电子档案(作品集)的概念不了解以及出于其真实性的担忧,所以目前的接受程度不高,此外,电子档案与招聘平台的兼容性问题也是一个原因。看起来还需一定时间推广,才能使电子档案发挥提高就业的能力。
▎话题
将技术软/硬化的方法
前言
上期,我与大家分享了书中关于软/硬技术的部分观点,并介绍了软/硬技术的各自优缺点,且任何技术都是软/硬特性的集合,但过于“软”或过于“硬”的技术却可能对技术参与(使用)者带来困扰或限制性等问题,而使其处于软硬平衡的状态将会是一种理想的技术。那是否存在什么方法能让技术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状态呢?作者的确有提到一种能让技术软化或硬化的方法,本期就来为大家介绍这种方法。
该系列是为大家分享《How Education Works》中的内容,期望通过了解教育以及教育技术具体如何运作,来明白我们教育技术领域从业者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作用。
(一)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具体是指什么?
(二)是什么影响了 LMS 的设计?
(三)为什么 LMS 支持第三方教学工具?
通过自动化实现软化
虽然自动化通常被视为一种去人性化和硬化(因为自动化的技术减少了人的参与)的技术模式,但有时候它实际上可以使技术变得更加“软化”。
在 Twitter 中,用户可以使用 ‘’#‘’ 来做主题分类,使用 ‘@’ 来引用其他用户,但其实这些功能并不包含在 Twitter 的最初设计中。从软/硬技术的角度来看,Twitter 具备柔软且灵活的特性,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社交、营销、资源连接器等等)。Twitter 早期的版本将每条推文限制在132个字符内,表面看起来这是其做了一种刻意的硬化(用硬性规则限制用户所发推文的字数),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这个限制促进了 Twitter 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实现了“通过终极约束实现最大自由”的悖论。考虑一个政治活动家使用 Twitter 发布关于即将举行的抗议活动的信息。132字符的限制迫使他/她以简洁、直接的方式传达信息。同时,他/她可以通过链接到更详细的网页来提供更多信息。这样,Twitter 既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也作为更广泛网络内容的连接器。
Twitter 之所以如此灵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具有一种基本的、简单的功能,就像棍子、螺丝刀或轮子一样。而这样的技术,通常需要其他技术(无论是软的还是硬的)来使其更加完备,例如用于显示链接页面和图像的网站,或用户定义的机制,如主题标签、缩写(如,LOL代表大声笑,DM代表私信)和其他流程,以增加传输的含义。
Twitter 用户自发地使用主题标签(#)和“@”符号是其柔软灵活的极佳示例,因为这并非 Twitter 自带的功能,而是用户纯粹按这种格式来进行文本输入从而达到标签分类或引用别人的目的(想象微信群的 ‘@’ 不会自动弹出以及关联群成员的情况),相当于用户为 Twitter 增加了新功能。“#” 和 “@” 既是硬技术,也是人为技术:需要精确执行(纯靠手工输入),容易出错,早期的 Twitter 用户需要手动搜索主题标签或“@”引用,并且人工过滤结果。Twitter 的制作者们观察到此现象后,随后自动化了这些技术(做成自带功能,例如将 #xxxxx 自动转换为一个可点击链接或者 @xxx 时,自动对其发送一条私信等等),从而提高了效率并且避免了错误——这是硬技术的经典标志。尽管自动化本身是“硬”的,但这些改动并没有使 Twitter 变得更脆或更硬,反而进一步软化了它,因为 Twitter 并没有简单地替换或删除现有的功能和结构,而是将新功能整合到现有的系统中,这不仅为其增加了新的可能性(例如,挖掘社交网络或推荐主题标签),同时还保持了原始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原本不使用 # 或 @ 功能的用户也不受影响)。Twitter 这样的变化完全由用户的创造力所驱动,而之所以用户能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也是因为 Twitter 足够柔软的特点。
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早期的电子邮件系统要求用户手动使用 uuencode 和 uudecode 工具来发送和接收附件,通过集成 MIME(Multipart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让这一过程自动化,从而使发送和接收附件变得更容易。在自行车上增加电动马达,同样也增加了自行车的“软度”,因为这为它提供了新的骑行选择和灵活性。尽管自动化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维护更困难、构造更复杂、生态影响更大、组装更昂贵等等,但当自动化没有从较软的技术中带走任何重要的部分时,往往就会导致其软度增加,而不是硬度增加。
通过自动化进行加固
Twitter 所提供的“热门推文”功能则是一个通过自动化使较软的技术硬化的例证,具体逻辑是其通过算法对推文做了自动过滤和排序工作,并突出展示它们,从而强化了发现有趣推文的软过程(以前通过自由浏览的方式去寻找,自动化使这一过程硬化),减少了用户的选择和决策,最终为用户带来便捷性和效率的提升。
当然,这种硬化不会只是带来好处(对于用户而言),根据自动化所导致的“去人性化”特点,“热门推文”实际上是在指导用户如何使用 Twitter(自动化或硬技术的特有标志,因为它会帮助用户做决策),这将为用户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减少非热门推文的浏览,甚至只浏览热门推文。根据算法做个性化推荐的功能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免去了用户做决策,但也可能让用户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并且,这种自动化也让其具备了“让你看到我想给你看到的”能力。
软件系统中的自动化其实也可以理解成针对用户设计的默认选项,因为自动化就是默认帮用户做了选择。软件系统中充斥着各种默认设计,而默认设置影响着用户的行为:
即使我们所做的只是将某些内容设为默认,也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在我自己的研究(Dron,2006 年)中,我发现在我所在机构的 LMS 系统中,6000 多门课程中有 99.15%接受了课程公告的默认登陆页面(登陆后显示的第一个页面)。与首先显示讨论或学生博客文章的课程相比,这种方式更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视图。大多数呈现较柔和视角的例外情况都是我作为课程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尽管 "只需 "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轻松改变,但情况就是如此。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我发现,即使在信息技术学院那些大概懂计算机的教师中,也有超过 78% 的人不知道可以改变这一做法,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课程中改变这一做法,超过 15%的人表示他们肯定会这样做。
(自动化)默认设置的力量既深且广,好比大多数人会按照页面顺序去阅读书籍,或者当提供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时,多数人都会选择坐在椅子上而不是桌子。通常没有强迫我们一定要这样做的规则,但由于技术设计的特点,预定了我们与技术互动的可能方式。
最后
作者的这套理论实际适用于任何软件系统的设计,虽然其可能只是换了个角度来看待我们已经了解过的概念(例如软/硬技术),不过个人觉得作者的理论具备不小的参考价值。但也正如书中所强调的,软/硬技术有各自优缺点,以及任何技术变革都是“浮士德式的交易”(可好可坏),这些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取舍(硬化还是软化?到什么程度?),而且将会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如果你真的有兴趣运用书中的理论,建议还是要自行阅读其内容,相信会收获更多。
参考资料:
ChatGPT July 20 Version,GPT-4.5,https://chat.openai.com/
▎教育之美
好的老师真的是能改变人的一生
(@shu.liu@eeoa.com 投稿)
比尔盖茨和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最近的一次对话节选。
可汗问盖茨:“有哪些教师真正触动了你,影响了你呢?”
盖茨说他8年级的时候,在数学方面有点懒散,他的老师说:“你怎么这么懒散?你本可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这给他很大触动,原本他是那种以为:“付出越少你就越酷”的孩子。自那以后他改变了很多。
盖茨反过来问可汗同样的问题,可汗也回忆了几个老师,甚至于他对每个老师的名字都能清楚的记得。
二年级的时候有两个老师真正关心他的兴趣是什么,五年级的时候社交研究课老师上课的方式很特别。
还有他高中时,在一个大学选修课程,一个博士发现他家里没电脑,给他创造了机会,让他能去大学兼职,学习编程,影响了他的人生。
好的老师真的是能改变人的一生。
视频地址:https://video.h5.weibo.cn/1034:4934844535210010/4934844847489389
👋🏻 觉得本期有收获?
请将此链接分享给你朋友:https://etthinking.substack.com/
Copyright 2023 EdTech Thinking Contact: octo@eeoa.com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